475型角驰压瓦机

首页 > 压瓦机 > 475型角驰压瓦机

不请自来的德国户口二战中德军编号并命名的外军坦克第三部分
发布日期:2025-04-28 02:37:58 作者: 475型角驰压瓦机

  法国夏尔2C超重型坦克,也被称为FCM 2C。德文标注为:夏尔3C,这款重型突破战车的设计可追溯到1923年,其第一个版本kpfw 68t(夏尔2C)与Pz Kpfw 3 C 741 (f)只有细微差别,两种坦克均在前部设置炮塔,在后部设置机枪塔,并配有频闪灯。目前尚不确定法国是否拥有同级别但更重的装甲战车,即重约90吨的Char de rupture D(突破战车D)。

  看起来德国人似乎是受了情报战的欺骗,认为夏尔2C基础上升级产生了夏尔3C。但当时法国人确实在搞一些比德国人想象得更惊人的东西,当德军占领工厂时,一辆139吨重的FCM F1已进入了最后安装炮塔的阶段。德国人震惊之下将该车和工厂一起毁灭了。

  这是一种即使在苏军中都很少见的工程车辆,德军缴获的恐怕就更少。不知出于何种原因,德军对其单独编号并归入坦克之中。

  A10和A9是同期开发的,本来打算作为重步兵坦克使用,但是并不适合,所以被重新归类为巡洋坦克。它的装甲比A9更厚,并且取消了两座机枪塔,正面防御明显地增强了。

  苏制BT快速坦克,德文标注:Bystrochodni tank(快速坦克),根据美国许可证建造(克里斯蒂),变体为BT 1至7。

  你们也看到了,前面美国M2轻坦,各改型给了多少个编号;T-26给了多少个编号。BT那么多型号,总产量近8000辆,一个编号就概括了,真不知道德国人是怎么想的。

  这是克里斯蒂生产的一种坦克,1931年型T3的发展型。克里斯蒂的设计完全不受美军技术人员青睐,因其可靠性不佳,很快就将其淘汰。但克里斯蒂坦克在欧洲得到发展,苏联的BT和T-34,英国的多种巡洋坦克,这些都作为主力在二战中大显身手。

  英制巡洋坦克MK III。德文标注:原名巡洋坦克A 13 Mk I,1939年底推出。

  A 13是英国人在观摩苏联BT坦克演习后,引入克里斯蒂悬挂设计的巡洋坦克,这种车从1937年开始生产,至1939年结束。MK III的公路速度接近50千米/小时,比MK I和MK II更快。

  目前存放在英国博文顿的巡洋坦克MK III实车是一辆非典型战车,据说是最后期生产型,其炮塔使用间隔装甲改变了外形,看上去更像MK IV。也有说法称根本就是MK III车体上装了MK IV炮塔。

  T-60是在T-40的基础上去除浮渡功能后研发的,在1941年至1942年苏军最艰难的时刻,简单廉价的T-60被拼命生产并编入装甲旅中。本来如果己方装甲部队主力强大,T-60作为侦察和支援坦克是很适合的,但苏军把它当作装甲部队主力,拿去第一线和对方硬刚,那当然损失惨重了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T-60在苏军中的外号是“两兄弟的坟墓”。

  MK IV与MK III之间最大的变化是正面装甲由14毫米增加到30毫米,虽然仍然不足以抵抗反坦克炮直射,但生存性能已是大幅度的提升,使其成为北非战争初期英国装甲旅中最好的坦克。

  A13系列的第三种该型,绰号为盟约者,采用倾斜装甲实现30毫米等效防御。这型车的缺陷直到生产的全部过程才被发现,其发动机散热有重大问题,完全不能部署到沙漠中作战。因此1700多辆盟约者都留在英国本土当训练车用,德国人绝对没俘获它们的机会。

  美制M2中型坦克,德文标注:悬挂系统与Pz Kpfw M 2-731 (a)形似,但使用了三套负重轮组而非原设计的两套,推测最终未被列装。

  英制巡洋坦克MK VI十字军。德文标注:原名巡洋坦克A 15,克里斯蒂底盘,配有五个大负重轮。

  十字军产量高达5000辆,以高速著称,是美式中型坦克到达前北非的英国坦克旅中最好的坦克。殴打意大利坦克丝毫没有压力,与使用短炮的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也能一战。

  T-28的设计直接参考了德国人在喀山测试的”重型拖拉机“样车,和它一起进行的另一个竞争方案TG-1更是在德国设计师指导下完成的。

  美制M3格兰特/李中型坦克。德文标注为中型坦克M3 -Pilot-,Pz Kpfw M 2-746(a)的逐步发展,底盘相同,使用不相同的车体。

  M3中型坦克是北非英军第一种对德军坦克有绝对技战术优势的坦克。据德军参战士兵声称,第8装甲团在首次和M3中型坦克遭遇时损失了86辆坦克,因为必须接近到300米处才能打穿它的装甲,德军坦克手不免大受震撼,他们很快将其称为“Pilot”。

  英制步兵坦克MK I 马蒂尔达I型。德文标注,原名A11或马蒂尔达I,1939年推出,装甲厚重但非常缓慢。

  因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廉价且易于生产,马蒂尔达I型看上去非常简陋可笑,除了厚达60毫米的前装甲几乎刀枪不入外,火力仅止一挺机枪,最高公路时速也不过13千米。因此法国战役后,英军剩余的马蒂尔达I型全部转为训练车,而德军缴获的也只拆解回收材料而已。

  著名的苏制T-34中型坦克。德文标注:俄罗斯人的新发展,包括标准型和加强型。

  德国人对T-34各型使用同一个编号,甚至改变很大的T-34/85也未单列。这是因为目前存世的这套识别手册最后一版是1943年末,当时还没T-34/85呢。

  著名的美制M4谢尔曼中型坦克。德文标注:Pz Kpfw M 3-747 (a)的逐步发展,更低矮、更快速、装甲更厚重。

  德军最初使用缴获的谢尔曼是1943年初的突尼斯战役。与T-34不同,原因是缴获量不大的缘故,德军使用的谢尔曼往往不进行改装。

  英制步兵坦克MK II 马蒂尔达II型。德文标注:原名A12或马蒂尔达II,1940年初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最初拟作为排级指挥车辆。

  马蒂尔达II比马蒂尔达I好得太多,在法国和北非都是德军难缠的对手。除非长75炮或者88炮,其他武器都难以克制它,甚至有马蒂尔达II被意军100毫米加农炮高爆弹直接命中仍未受到严重损伤的战例。

  苏制T-28中型坦克,德文标注:通过后续焊接装甲板加强型的Pz Kpfw T 28-746 (r) 。

  苏芬战争中,T-28被反坦克炮击毁甚多。因此战后对较新的车辆以附加装甲进行了强化,称为T-28E,共有100多辆车进行了改装。

  瓦伦丁使用与MK I和MK II巡洋坦克类似的悬挂和车体,但装甲较厚。这是英国战时生产最多的一种坦克,在苏军中也颇受好评。

  苏制T-35多炮塔重型坦克,德文注释将其标注为T 35A,深受德国和英国结构的影响。

  几乎所有的T-35都因机械故障被乘员自行抛弃,然后落入德军之手。德国人简单评估后即决定不使用它们,因为谁用谁尴尬,不做接盘侠。

  SMK是1938年设计的旨在替代T-35的方案之一,两者间并无关联。其原型车参加了苏芬战争,因车体过长转向困难,被地雷炸毁后遗弃在原地两个月。芬兰人弄不走它,苏联人回来用上6辆T-28也拖不动它,最后只能现场切割成几块后回收,这个方案也就废了。其实SMK在外观上怎么看都更像KV,因为设计师都是科京。

  苏制KV-1重型坦克。德文标注为克里门特·伏罗希洛夫KW Ia,非加强版。

  KW Ia是德军对1940年版KV-1的称呼,这是1941年战争爆发时德军遭遇的主要型号,另一说是泛指所有使用焊接炮塔的KV-1,这本手册所指为前者。

  苏制KV-2重型坦克。德文标注为克里门特·伏罗希洛夫KW II,与Pz Kpfw KW Ia-753 (r)使用相同的底盘。

  KV-2在德军中被称为“52吨”,被俘KV-2多作为炮兵观测坦克使用,从档案材料中可知第269步兵师、5SS维京师、第66特种装甲营等单位曾装备过。

  苏制KV-1重型坦克,德文标注为克里门特·伏罗希洛夫KW Ib,车体和炮塔得到额外强化。

  KW Ib是指在1940年版KV-1基础上使用大铆钉镶嵌附加装甲的型号,苏联人称为KV-1E。这是库里克搞出的画蛇添足的东西,因重量增加使底盘超载,很多坦克因机械问题损失。但是其外形显然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,以至于用一个单独型号区分。

  苏制KV-1重型坦克,德文标注为克里门特·伏罗希洛夫KW Ic,车体和炮塔得到额外强化。

  KW Ic是德军对1941年和1942年版装甲强化铸造炮塔型KV-1的称呼。

  好了,全部都在这里了。至于为什么没有你心中的某些型号,那完全是德国人的问题,谁让他不继续整理了呢?

    

下一篇:一分钟了解AI大模型行业龙头:有三家!(2025124)


上一篇:佰亿精工请求合金铸件修复用激光焊接机专利进步预热作用